
2014年6月9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創新”,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戰略思想的重要關鍵詞。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年多的時間里,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的講話中都講到創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下團組”又多次提到創新,這也是他2013年以來連續四年在兩會上談創新問題。習近平為什么一再強調創新?對于創新,他有著怎樣的判斷和創見?又是如何闡述的?記者帶你一同聆聽習近平的“創新課”。
妙語連珠說“創新”
習近平三年來的公開講話中關于創新的論述分布于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國兩會、基層考察調研等很多場合,話語表達也頗具新意。
2014年6月在兩院院士大會講話中,習近平引用《禮記·大學》名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直指“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2013年10月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作如是論斷。“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2014年11月舉行的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再次重申“三惟”論述。可謂詞疊意進,言簡意深。
引經據典,善用譬喻,妙語連連,是習近平論述創新的顯著特點。
2014年6月9日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深入系統闡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屋建瓴,旁征博引,精彩生動且語重心長。在這場堪稱“頂級創新課”的講話中,習近平從創新的決定性作用、搶抓機遇、自主創新、科技改革、人才培養等多視角多層面深刻闡釋了創新驅動發展這一重大主題。
談到創新的重要作用,他說:“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
談到搶抓創新機遇,他強調,“歷史的機遇往往稍縱即逝,我們正面對著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歷史機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必須緊緊抓住”,“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談到激烈的科技競爭,他說,“科技競爭就像短道速滑,我們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誰速度更快、誰的速度更能持續”,“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對于科技成果轉化不力不暢的痼疾,習近平形象地用接力賽打比方,“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沒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兒跑”。對于如何改變這一現狀,習近平同樣用了比喻來作答,“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科技體制改革要緊緊扭住‘硬骨頭’攻堅克難”。
在簡明生動的字里行間,習近平對創新態勢的深切洞察和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殷切期望,盡在其中。
洞察入微講“創新”
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深層次矛盾凸顯,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習近平不厭其煩講創新,基于對世界發展態勢和歷史發展脈絡的深刻把握,基于對我國發展全局的精準認知,有著迫切現實意義和深遠戰略意義。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習近平對16世紀以來一次又一次科技革命對世界力量格局的深刻影響有著深切洞察。回顧中華民族文明史,他明確指出,近代史上我國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在2015年5月召開的華東七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他更直陳“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
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對此,習近平強調:“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他清晰指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走的是一條粗放型發展的路子,如今再以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已不可持續,加快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轉變迫在眉睫。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競爭,如果科技創新搞不上去,發展動力就不可能實現轉換,我們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就會處于下風。”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明確指出,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
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創新位居五大理念之首。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我國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
近年來,我國積極應對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高新科技競爭態勢,破解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高層次人才不足等問題,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廣攬海內外英才,著力推進“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國家級人才工程,同時強力推進簡政放權,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皆為應時應勢推進創新之舉。建設創新中國,方興未艾。
身體力行促“創新”
習近平關于創新的系列論述,言之切切,語重心長,為創新中國指明了方向。而從習近平近年的考察出訪足跡,我們也可切實感到,習近平推動中國創新發展身體力行。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的集體學習,走出中南海把“課堂”搬到了中關村,采取調研、講解、討論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習近平等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仔細察看和了解3D打印、集成電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和健康、航空航天等發展情況,同企業負責人和科研人員深入交談;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飛船成功發射、準確入軌,我國第五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首戰告捷。習近平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接見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參研參試單位代表,勉勵航天戰線工作者續寫航天夢新篇章;
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前往中國科學院,考察我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了解科研平臺建設、國防科技創新情況,勉勵科研工作者弘揚“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精神,搶占未來科學技術制高點;
2014年5月23日至24日,習近平深入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考察調研,強調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塊大試驗田,希望試驗區“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切實把制度創新作為核心任務,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為著力點;
2015年9月23日,習近平在訪美期間,參觀波音公司商用飛機制造廠與美國微軟公司總部,了解未來飛機設計理念,觀看3D“全息眼鏡”設計摩托車造型和美國氣象數據可視化系統展示,對加強雙方合作提出希望。
……
從精到論述到深入考察調研,習近平不遺余力推動創新中國的建設。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創新思維武裝頭腦,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為改革創新撐腰,為人才發展護航,勇立潮頭,銳意開拓,大膽創新,做創新中國的給力推進者,理應成為每一位領導干部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