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何毛賢團隊承擔的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變化”項目中的子課題“關鍵生態種群繁育-螺類繁育”近日在廣東省雷州市大邱莊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種苗場順利通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組織的專家驗收。這標志著塔形馬蹄螺人工育苗規模化生產取得突破。
專家組在聽取了何毛賢團隊的工作匯報,現場查看、抽樣計數、測量后,一致認為“關鍵生態種群繁育-螺類繁育”項目成功建立了塔形馬蹄螺人工催產、幼蟲培育和人工育苗技術,初步具備規模化生產能力,為我國塔形馬蹄螺的資源養護與增殖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據了解,塔形馬蹄螺,俗稱“白面螺”,主要生活在暖水區潮間帶下區至水深約10m的淺海巖石或珊瑚礁海底,以藻類為食,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重要的生態價值。何毛賢團隊于2018年成功進行了兩批次的塔形馬蹄螺人工育苗,其中,今年4月批次至驗收日,幼螺數量13萬只,螺寬12.10±1.83mm;今年6月批次至驗收日,幼稚螺數量54萬只,螺寬6.86±1.26mm。